合肥市家协党支部党建活动于2025年6月21-22日,有协会领导班子,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一行,早上六点半从合肥踏着大雨,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精神学习之旅。从桐城六尺巷的谦让精神,到安庆市参观邻鹿养老院并交流座谈和俩家协会党支部党建互动签约仪式。又到陈独秀故居的思想启蒙光芒,再到邓稼先故居的科技报国情怀,这场雨中的行走不仅是对革命先辈的缅怀,更是一次涤荡心灵的党性锤炼。雨水冲刷着尘埃,也洗涤着我们的灵魂,让我们得以在历史的长廊中重新审视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
21日上午8∶20左右第一站到达六尺巷位于安徽桐城,源于清代康熙年间的一则真实故事。文华殿大学士张英的府邸与吴家相邻,吴家建房时欲占用两家之间的通道,张家家人遂修书京城请张英主持公道。张英却回诗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顿悟,主动让地三尺;吴家深受感动,亦让地三尺,最终形成宽六尺的巷道。这则故事历经数百年流传,成为 “谦让处世、和谐共生” 的文化符号。故事中 “让” 的行为,是儒家 “礼之用,和为贵” 思想的生动实践。张英以士大夫的修养将 “礼” 转化为行动,让 “三尺地” 成为道德的试金石,而非权力的角力场。六尺巷如今成为桐城派文化的重要载体,其石碑上 “礼让” 二字,正是中华 “和文化” 的物质见证,印证了传统文化中 “德治” 高于 “力治” 的价值取向。张英的 “让”,彰显了传统士大夫 “以德化人” 的政治理想 —— 权力的最高境界不是压制,而是通过道德示范引领社会风尚。这种 “软力量” 的运用,比强制手段更具生命力。现代社会治理中,基层矛盾的化解同样需要 “柔性智慧”。如社区纠纷调解、邻里关系协调,以 “共情” 代替 “对立”,往往更能触及问题核心。六尺巷的宽度不过两米,却丈量出中国人千年的精神高度。它像一面镜子,照见古人 “克己复礼” 的修为,也映出现代人对 “和谐” 的永恒追求。从张英的 “让他三尺” 到今天的 “文明礼让”,这条巷道始终在诉说一个朴素的真理:真正的文明,始于人与人之间的 “分寸感” 那是对他人的尊重,对规则的敬畏,更是对人性温暖的信任。
22日上午9点怀着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与缅怀之情,我踏入了位于安庆市的独秀园。这座以陈独秀墓为核心的大型人文景观,不仅是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将我带回到那个风云激荡、英雄辈出的年代。走进独秀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入口处醒目的 “民主”“科学” 四个大字,这是陈独秀先生一生高举的旗帜,也是他为中国近代化进程注入的强大思想动力。沿着园区的道路前行,两座巨大的石雕吸引了我的目光,它们分别是《新青年》杂志和《敬告青年》。抚摸着这些石雕,仿佛能感受到当年新文化运动的蓬勃朝气。《新青年》杂志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如同一把火炬,点燃了无数青年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热情,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而《敬告青年》中的谆谆教诲,“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穿越百年时空,依然振聋发聩,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奋勇前行。在独秀园的东入口处,新增设的陈延年、陈乔年两位烈士雕像庄严肃穆。望着雕像中他们坚毅的面容,我的思绪仿佛回到了那段血雨腥风的革命岁月。陈延年、陈乔年两位烈士,在青年时期便追随父亲陈独秀的脚步,积极投身革命,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们在狱中遭受了敌人的残酷折磨,但始终坚贞不屈,展现出了共产党人坚定的信仰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陈延年在就义前,面对敌人的屠刀,傲然挺立,高呼 “革命者只有站着死,绝不下跪”,其英勇事迹和崇高气节,至今仍令人热血沸腾、肃然起敬。如今,他们的雕像矗立在独秀园,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悲壮而又伟大的历史,时刻提醒着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应当倍加珍惜,此次独秀园之行,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它让我对陈独秀先生以及中国近代革命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决心。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都能铭记历史,传承先辈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在我们这一代手中实现。其次雨势渐小我们来到邓稼先故居推开邓稼先纪念馆的大门,厚重的历史气息裹挟着炽热的爱国情怀扑面而来。那些泛黄的手稿、斑驳的仪器、黑白的照片,无声诉说着一位科学家以命许国的壮丽人生,让我在驻足凝视间,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展柜里,一张褶皱的船票将时光拉回 1950 年。彼时,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仅 9 天的邓稼先,毅然放弃优渥待遇,踏上归国航程。泛黄的日记中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的字迹,至今仍力透纸背。当我站在模拟的戈壁试验场场景前,耳畔仿佛传来风沙呼啸,眼前浮现出那个带领团队用算盘计算核数据的身影。在物资匮乏、技术封锁的年代,他带领科研人员从零起步,用最原始的工具完成了最尖端的事业。二十八年隐姓埋名,他将自己化作一粒火种,点燃了中国核武器事业的燎原之势。这份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存亡紧紧捆绑的决绝,让我深刻理解了 “苟利国家生死以” 的崇高境界。纪念馆的电子屏循环播放着邓稼先临终前的影像:病榻上的他身形消瘦,却仍用颤抖的手修改着核试验报告。那支陪伴他无数日夜的钢笔,笔帽已经褪色,笔尖却依然锋利 —— 正如他燃烧到最后一刻的生命。当讲解员说到他在确诊癌症后仍坚持重返试验场,那句 “我不能走” 的遗言如重锤叩击心门。展厅角落的防护服布满裂痕,辐射检测仪的数值早已定格,却无声诉说着一位科学家用生命守护祖国的悲壮。这种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奉献精神,不仅是一个时代的丰碑,更是照亮当代青年前行道路的明灯。这次参观,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一次灵魂的淬炼。邓稼先的精神早已超越个体,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璀璨的星辰。当我们接过时代的接力棒,唯有以他为镜,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初心,在时代的浪潮中勇担使命,方能告慰先辈,不负韶华。
合肥市家政服务协会 ©版权所有